其中秦添的文章让她印象更加深刻。两姐一弟的家庭,弟弟上各种补习班,姐姐却要在大热天蒙进头套里打工。
秦添所遭受的不公待遇,让谢麟婉充满同情,甚至考虑过利用自己家里的关系,帮助秦添逃出生天,去首都读书。
不过秦添婉拒了谢学姐的好意。倒不是她不识时务,而是权衡利弊的结果。秦添认为,还在上高中的她,还需要在重男轻女的父母面前暂时装成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。
否则,早早让父母意识到她想逃跑,反而会让父母对她心生警惕,对今后的远走高飞计划更加不利。
感怀于秦添的遭遇,谢麟婉看向了此次高一10班唯一的参赛选手——杨陶璐。
想当年,第一次段考的范文列表里,实验班占据四分之三壁江山,剩下五篇有两篇都来自10班,谢麟婉还曾天真地以为10班是什么“英语特长班”呢。
后来才慢慢了解10班是个奇葩云集的地方。
决赛跳过了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绍和主题演讲,直接开始小组讨论。
拿到本小组的议题,杨陶璐眼前一黑:讨论全球变暖的原因、后果,以及人类阻止全球变暖的必要性和相关举措。
这该算生物题还是地理题呢?问题是,不管哪一种,都不是杨陶璐擅长的方向。杨陶璐英语好不假,但理科完全是学渣一个。
更糟糕的是,和杨陶璐同组的三人都是实验班的学生,彼此之间都认识。
抽到话题的第一时间,三人已经开始有说有笑地围成一圈,聊起了他们预赛主题演讲的内容。杨陶璐孤独地坐在圆桌一端,坐立难安。
考虑到会有同学对话题不熟悉,于是,在正式讨论开始前,每位同学都有10分钟时间查阅资料、做笔记。
杨陶璐如蒙大赦,连忙掏出手机。
对于没有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高中生来说,读一段英语学术文章还是挺有挑战性的,中文文章却更容易理解。在场的参赛选手搜索资料时,查的也基本是中文资料。
杨陶璐也不例外,她一目十行读着千度百科上对于全球变暖的定义,又去了知否问答平台上查阅了专业人士的讨论。
杨陶璐最为骄傲的便是她的记忆力,背起单词来跟玩似的,连王宇都羡慕不来。
10分钟看资料,杨陶璐本想秉承着能背多少就背多少原则,但她相信,既然是英语口语比赛,考察的主要并不是对相关话题了解多少。评委最想看的,是在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时,自己能否能够找到论据给予支持,或者找到反驳的理由。
于是,杨陶璐改变了思路,从背诵变成了泛读。她拿起笔,在面前的草稿纸上飞快地记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