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来之前就想好了。”汤五太爷肃容道:“草民还是那句话,郡主对我们汤家有大恩,现在正是我们汤家回报郡主的时候,义不容辞。”
&esp;&esp;“再者,现在外面买粮不易,南阳郡里又不缺粮食,草民正发愁要怎么经营粮铺。现在能外北方拓展经营,说不得,汤氏粮铺能借着郡主东风开遍北方州郡,成为北方最大的粮商。”
&esp;&esp;“至于说危险,开拓商路经营生意,冒些风险也值得。”
&esp;&esp;确实是个聪明人。
&esp;&esp;在关键时候,也担得起事情。
&esp;&esp;姜韶华深深看汤五太爷一眼,忽地说道:“我记得,你儿子在西鄂县衙当差。”
&esp;&esp;汤五太爷心里一跳,立刻应是:“草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,在县衙里户房做司吏。”
&esp;&esp;姜韶华笑道:“本郡主这就让人发一道公文,让汤司吏来王府户房当差。先随着冯长史学一学,磨练几年,日后定然能当大用。”
&esp;&esp;汤五太爷按捺住心里的激动,躬身一礼:“多谢郡主。”
&esp;&esp;谁没有点私心?
&esp;&esp;汤五太爷豁出性命去办差事,能为儿子换来一个好前程,自然甘之如饴。
&esp;&esp;当日,郡主便令人写了调令,送去西鄂县。
&esp;&esp;一众属官也无人反对。陈舍人也好,马舍人也罢,都是有背景有后台的。就是卢舍人,也是借着卢郡马的风。
&esp;&esp;汤五太爷要去为郡主出生入死,郡主提携汤五太爷的儿子,这很合理。
&esp;&esp;他们甚至隐隐盼着成为惯例。以后自家子侄入仕也能多些便利。
&esp;&esp;几日后,陈卓从荆州回来,正好遇上了前来王府报到的汤司吏。
&esp;&esp;汤司吏今年三十,身量中等,一脸精干,跟在冯长史身边,态度恭敬:“汤有银见过陈长史。”
&esp;&esp;陈卓不动声色打量一眼,随口笑道:“以后同在王府里当差,见面是常事,不必这般拘谨。”
&esp;&esp;冯长史笑着接了话茬:“先进去见郡主。然后随我去户房,粮队过几日就要出发。要忙的事情多得很。”
&esp;&esp;汤有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拉磨拉得怀疑人生,忙笑着应下,带着激动雀跃的心情进了书房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第256章 提携(二)
&esp;&esp;“见过郡主!”
&esp;&esp;汤有银按捺下激动的心情,跪下行了全礼。
&esp;&esp;姜韶华含笑道:“汤司吏请起身。”
&esp;&esp;眼前的汤司吏是汤五太爷的长子。汤氏以粮食生意起家,家中男丁自小读书,到了十二岁以后,就开始随长辈们走南闯北。汤有银也不例外,跑了几年商路,经营生意没多少天分,倒是算账格外灵活。汤五太爷便想法子,举荐他进了西鄂县衙的户房里当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