昭武九姓之一的家族(还只是安氏的其中一支),要想统治整个中国,建立一个统一王朝,不会比蒙古建立大元更容易。
绝大部分人,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人生的上限。凉州安氏的上限,就是作为一个和大唐帝国与国同休的勋贵家族存在,仅此而已。
“如果同意的话,李琬这面旗帜就倒了,李琦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正统。我们失去河东,但是不必担心后路被断,也不必负担放任吐蕃军入主关中的骂名。”
李抱玉沉声说道,心中感受无比复杂。
其实,方重勇这封信已经暗示了:如果他们不同意,那么汴州军就会大举进攻河东!
目前河东军主力都在关中,面对李宝臣和已经不太远的吐蕃人,实属骑虎难下,想回防河东又谈何容易。
即便他们不想放弃河东,汴州军也可以自己去取!
但是,接受招安,好处也是极多的!
首先就是确保了凉州基本盘的利益,然后可以在史书上留下美名。当然了,如果方清耍诈,那么名声臭掉的是方清,而不是凉州安氏。
此外,粮道的安稳,后勤的安稳,也是不可忽视的福利。接受招安,也就意味着不必从河东运粮了。
接下来,就是把吐蕃人赶走,然后回凉州老巢,也不失为一条可以走的明路。
不过,这也意味着,凉州安氏这几年的经营全部化为乌有,只是保住了本钱而已。要说赚了多少……只能说在这乱世,不亏就已经是赚了吧。
“汴州军入潼关,大概也是在逼迫我们接受招安。如果他们着急,恐怕早就打到灞桥了,不至于走这么慢。”
李抱玉苦笑道,摇了摇头,心中患得患失。
方清的条件,可谓是正好踩在了凉州安氏的底线上。多给一点,那就是为安氏鞍前马后白忙活;少给了,李抱玉早就直接让人乱棍把元载轰走,压根不会考虑这些。
正因为条件开得刚刚好,所以才让李抱玉难以割舍。
他有野心,但是不多。放弃心有不甘,不放弃又担忧其中的严重后果。用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”来形容,恐怕也是恰如其分了。
“兄长,当断不断反受其乱。某以为,我们是接受天子李琦的招安,不是接受方清的劝降。
李琦现在是傀儡天子,但有我们加入以后,那以后便不好说了。
无论如何,将吐蕃人赶走,收复河西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位的。以后的事情,可以等赶走吐蕃人以后再说。
赤水军将士皆来自凉州,河东军中河东本地兵马并不是很多,我们还是要以凉州为重啊!”
李抱真苦心劝说道。
他这话倒是提醒李抱玉了。对于方重勇来说,他们接受招安,或者不接受招安,那都不过是汴州军打得顺手不顺手的区别。
他们不招安,将来吐蕃人打过来了,汴州朝廷随便安排一帮无良文人,到处宣传凉州安氏投靠吐蕃,宁可打内战也要帮吐蕃人入关中。
那时候,李抱玉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干净了!
而吐蕃人攻克凉州,进而横扫河西,毁掉的是凉州安氏的根基,而不是汴州朝廷的根基。一棵树若是没有根基,那还能长得好么?
所以现在的情况,其实并不是方重勇在求着他们归顺,而是给出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放下兵戈一致对外的最优方案。
从长远来说,对于凉州安氏家族是有利的,虽然对李抱玉本人未必是最有利。真要说的话,凉州安氏还得谢谢汴州朝廷为他们主持公道呢!
“不如这样吧,眼见为实耳听为虚,你和元载一起走一趟汴州,一来一回也就几天而已。
你探一探方清的口风,如果觉得他很有诚意,你回来以后我们再仔细合计一番。”
李抱玉长叹一声说道。
吐蕃人的不断靠近,以及李宝臣威胁投靠吐蕃,让李抱玉察觉到了身后的危机。这种局面不找个靠山,确实风险太大了。
李宝臣威胁要投吐蕃,他又如何不能投汴州呢?
磨刀霍霍
汴州,距离黄河不远的郭桥,是银枪孝节军大营所在。
此刻已经敞开营门,一队又一队从别处调度来的团结兵,走进这里参与整训与考核。
合格者将作为“西征军”的主力,享受禁军待遇,随军出征河西,建功立业。
不合格者,返回乡里,继续当包吃包住没有粮饷的团结兵。
这些人里头,有不少是今年参加“弓箭手”考核的所谓“武生”。由于要跟吐蕃人打仗,今年的弓箭手考试也取消了,和科举一样。
但是官府允许考生以团结兵的身份,到银枪孝节军大营里面参加选拔,合格且从军后返回者,将会直接授予弓箭手的称号,与往届考核一样。
简单来说,就是现在汴州朝廷已经全面动员起来了,一切都是围绕着打赢吐蕃而来的。
就连商贾们贩卖货物,都要收额外的“支援税”。
当然了,不交也没问题,官府不会强抢,而是会派人直接在这个商贾的商铺门口贴块牌匾,上面写着“该商户不支持朝廷收复失地”。
这一损招祭出之后,那些蠢蠢欲动的大商贾们立马老实了。
今天是不支持朝廷收复失地,那明天就有可能变成“暗通吐蕃,图谋不轨”了。
这谁顶得住?
反正,吐蕃人真要占据关中了,他们也没好日子过,只当是给官家面子,以后图个方便了。
于是在何百万的带头捐款下,这些大商贾们如同死了爹一般。不仅要按新法缴纳更多的商税,而且还要不情不愿,额外掏腰包给钱又出物资,支援朝廷出兵河西。
按法令多交税就行了,这些人为什么会额外捐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