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来 第2600节(2/2)

高爽突然开口,问道:“高酒蒙子?这都忍得住不灌几口马尿?”

黄陵说道:“着实难熬,一直忍住不拿出酒壶喝两口。”

眼睛一亮,黄陵暗戳戳以心声问道:“柴芜,想不想喝酒?”

柴芜说道:“想啊,不敢。”

听说皇帝老儿的地盘,规矩多着呢。她以前的师父,现在的义父,魏羡就说他曾经是宫里当差做官的,皇帝一不高兴,就拖谁出去砍头。

黄陵说道:“我先喝,你跟着?”

柴芜想了想,“算了吧,这么多人瞧着呢,我可不想被人误会成酒蒙子。”

年幼时在那井底,只有竹篮陪着她,她就一直看着井口,想要重新见到爹娘,或者哪怕只是一个路过的活人也好。

但是她渐渐知道了,爹娘不会回来了,人间不会有任何人知道她的。

后来,她莫名其妙学会了呼吸,活了下来,再后来,在那座白事铺子挣点钱,之后遇到了爱喝酒、自称海量的师父。

师父说她的爹娘是好人,只是世道太乱了,由不得他们做更多的事情而已。师父还说,你爹娘还愿意将所有的食物留给你,有些为人父母的,不是这样的,他们其实很自私,一辈子只爱自己。比如一路逃难走到了救灾的粥铺那边,他们不会先想着给孩子喝,也可能得了个馒头,就会背地里藏好、偷偷吃掉。

天地人间只在一口井中。

小姑娘眼睛酸酸的,抽了抽鼻子。

她脑袋上多出一只手,不用猜,是走在队伍最后边的周首席。

柴芜轻声说道:“我没事。”

姜尚真笑道:“想喝酒就喝,山主追究起来,就说我给你的酒。”

柴芜到底还是讲义气的,壮起胆子,怯生生问道:“陈先生,我可以偷偷喝点酒吗?”

陈平安转过头,笑容和煦,开口说道:“随便喝。皇帝陛下要是生气了,我替你担着。”

皇帝宋和也笑着转头,“柴芜,只管喝,在我们大骊境内,你以后喝酒不必花钱,可以赊账在宋和头上。”

柴芜一脸茫然,啊?真的假的,这都行?

即将走上大殿外的台阶,陈平安在此刻好像有意无意放缓了脚步。

皇帝宋和也就顺势停步,深呼吸一口气,转身抱拳道:“诸位剑仙!愿饮酒者只管痛饮,大骊朝廷与有荣焉!”

————

皇宫东北角,太后居所,庭院深深,绿荫葱茏,南簪要亲自接见一位来自处州仙都峰的贵客。

陆神进京觐见太后娘娘,是跟大骊朝廷通报过的,司礼监掌印亲自带领陆神穿过重重大门,步行至此,停步宫外,再由一位太后娘娘的贴身宫女领着陆神跨过宫门。

终于再次见到这位祖师,南簪不可谓不心情复杂,凭借手钏,南簪已经恢复上辈子的记忆,宛如翻书。

最为鲜明记忆画面中,那是一座极为高峻宽敞的大堂,铺有纤尘不染、异常坚硬的洁白地砖,站在最前边担任主祀的陆氏家主,陆神,就像一尊背对人间众生的神灵,那一刻,光阴仿佛是凝固不动的。

南簪心思急转,蓦的跪倒在地,“陆绛拜见祖师。”

南簪泣不成声,伏地不起,不敢抬头,哽咽道:“陆绛有负所托,是家族罪人,恳请祖师责罚。”

面对陆绛的跪拜礼,陆神坦然受之,听过她那番表明心志的言语,陆神等了片刻,轻声道:“可以起身了。”

南簪犹豫许久,还是乖乖站起身,侧过身擦拭眼泪。

陆神突然打了个稽首,“中土陆氏,陆神,见过大骊太后。”

南簪愕然,随即释然,然后心中惊喜万分,终于,终于与中土陆氏彻底划清界线了!

陆神微笑道:“早就听闻太后祖籍洪州豫章郡,钟灵毓秀,大木参天,有机会是要去看看。”

南簪闻言好像吃了一颗天大定心丸,相信从今往后,陆氏祠堂谱牒上边就再无“陆绛”,世间只有大骊太后娘娘南簪了!

陆神却是极为熟稔南簪之流的心性,微笑道:“禀太后,就在前不久,我已经主动拜会过落魄山,与陈国师面对面,将误会解释清楚了。如今我就在仙都峰隐居,与落魄山可谓近邻。我未必会去豫章郡游览山水,太后也不必非要去仙都峰赏景散心,你我都随缘。”

言语内容,可谓极为客气,但是陆神的气态,眼神,又是何等毫不掩饰的疏离冷漠。

桌旁石凳,铺有明黄色的垫子,双方看似平起平坐……南簪闻言,倍感惊悚,立即收敛些许心绪,低眉顺眼一句,“晓得了。”

陆神默不作声,只是一笑置之。南簪便是如坐针毡,直到陆神起身告辞离去,南簪还是魂不守舍,久久心绪难平。

————

林守一在国师府的读书处,是第三进院落东厢房六间屋子之一。书桌临窗,一套文房清供,正是家乡那边烧造的青瓷,窗户外边有种植有紫竹数竿,潇潇洒洒,风吹竹叶,桌上的竹影也随之晃动起来。林守一正在抄书,笔锋在纸上簌簌作响。偶尔抬头,天光下射,碧空如洗,竹影婆娑,宛如置身于清凉世界,赶考的读书人,恰似碧纱笼中人。

这间厢房门口那边,出现一位眉眼细长的道人,容貌俊美,雌雄难辨。时常在桃树下徘徊。

名为宋云间,道号撄宁,自称跟林守一相同,都是在这座府邸寄人篱下。

宋云间笑道:“林公子,听说能不能考中进士,主要看科举制艺的本事,还要讲究座师房师的阅卷口味,但要说能不能一甲三名,得看命,文运多寡,有无祖荫庇护?”

林守一停笔,搁放在青花缠枝灵芝的三峰笔架上边,转头笑道:“不太清楚。年少时先生有教诲,读书一事,有志于学正心诚意而已。”

宋云间恍然道:“原来如此,是我俗了。”

林守一笑道:“我若清高,何必科举。”

宋云间疑惑问道:“林公子,恕我蒙昧,修道之人,往往记忆力出众,如果明知大道无望,转为有志于功名,随便读个几年书,撇开我们大骊王朝不谈,去参加小国科举,想要一份金榜题名,说是探囊取物都不夸张吧?但是愿意参加科举的修士,好像依旧不多?”

林守一解释道:“早先宝瓶洲风俗,大体上第一等还是修道求仙,第二等书斋治学,三等的功名,末流的武夫。我们大骊王朝之所以被骂作北方蛮子,就在于民风彪悍,崇尚武德,不是马背上求功名,就是习武练拳。所以谱牒修士考取功名,在山上的口碑不太好,很容易被视为自甘堕落,况且真考中了,当了官,拿着那么点官俸,难不成是想要充实宦囊?考中了却不当,身为儒家七十二书院之一的观湖书院,不是摆设,是要追责的。就算在某个小国当了大官,大贪特贪,中饱私囊,瘦一国而肥自身,也还要是要过观湖书院这一关,自然还不如直接当个护国真人、皇室供奉来得省心省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