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来 第2191节(1/2)

吴灵靖心情复杂。

只希望别是史书上的那个读书人。

关于此人,后世史书的评论都很极端,各执一端,褒贬不一。

但是吴灵靖读书多,而是一向读书有自己的见解,如果让他来评价此人,可能会比较吓人,只有一句话。

自从礼圣改制失败之后的上古以降,经过此人率领一万儒士编撰史书,风靡天下,浩然文脉道统,就此一变,面目全非。

吴灵靖眯眼,轻轻叹息一声,袁先生何必如此,岂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的境地?

只是他心中难免又有疑惑,文庙当初为何不管此事?

今日之袁天风,意欲何为?

由龙州改为处州的这个命名,源于星宿分野之说,便是出自京城钦天监的建议,事实上就是袁天风这位钦天监“客卿”的手笔,除此之外,处州一系列崭新的郡府名称,仙都缙云武义文成等等,同样是这位袁先生帮忙取的。

而袁天风,此刻正在严州府某地,建议一位并无功名的老儒生,在他们县城文庙的东南角,捐钱建造一座魁星阁,以聚紫气。

袁天风身旁有位年轻书生,对此不置可否,似乎在说,此举很好,却仍然不算最好。

一处山脚村塾,教书先生正在开课授业,与蒙童们说了一番书上道理,然后就用更为通俗易懂的白话,给孩子们仔细解释一番。

“夸逞功业,炫耀文章,皆是靠外物做人,任你豪横无忌,见人仍有低头时候。宅心仁厚,与人为善,即使无寸功不识只字,却自是夜半不怕鬼敲门,堂堂正正做人处。”

学塾外,来了一拨陌生面孔的外乡人,此刻就站在窗外檐下,并没有出声打搅那位教书先生的授课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两位在浯溪村教书的老夫子,先前听到村里闹哄哄的动静,说是来了三辆马车,气派得很。

实在是好奇那拨外乡人的身份,就相约一同来这边一探究竟,两位上了岁数的老夫子,一个是浯溪村塾的夫子,老童生冯远亭,另外一个叫韩幄,字云程,如今给一个村子首富家当私塾先生,老人没有功名,但是教出过几个考中秀才的学生。毕竟如今大骊王朝、尤其是北方的举人,实在不是一般的金贵。

两位老夫子一边眼角余光大量不远处的那拨人,一边窃窃私语。

老童生低声道:“韩老哥,一看他们就是当官的,是也不是?”

韩幄是见过大世面的,点头道:“官不小。”

老夫子随后补了一句内行话,“多半是那种世家子出身,在官场上历练,说不定过几年就会去京城六部衙门捞个官身,或是去大的京畿郡县任职,同时得个试校书郎或是秘书省试正字之类的清美官职。”

冯远亭闻言顿时咋舌,将来不得是县官老爷起步?

大骊王朝,是划出一条线的,刚好以处州为界,处州以北,属于“老大骊”,处州以南,大渎以北,属于“新大骊”。

那么在郓州以及北方当官,比起南边任职,尤其是大骊陪都洛京周边的一众藩属国,是要高一头的。

只是下课休歇,尚未放学。

陈平安走出学堂,笑着拱手行礼。

宋和作揖道:“宋和见过陈先生。”

宋和?

两位老夫子闻言先是一愣,然后相视一笑,都觉得很有趣,可以可以,年轻人怎么取了这么个名字,有点大啊。

一花开天下春

村塾在水边,古涧一枝梅,人在树旁雨脚云根处,水声山色梅花,竞相来见君。

山中青竹万竿,想来夜幕降临时分,又是别样风景,流水明月光,融为一溪雪。

学塾檐下,余勉施了个万福,余瑜再没有半点跳脱模样,乖乖与年轻隐官抱拳致礼,声若蚊蝇,跟着皇帝陛下喊了一声陈先生。

陈平安与她们点头致意,然后与两位同行拱手抱拳,笑道:“韩先生,冯先生,让两位前辈见笑了,蒙馆教书,我这晚辈有不妥当的地方,还望不吝指教。”

有外人在场,加上伸手不打笑脸人,两位夫子板着脸点点头。在这边听了小半个时辰的授课,这个陈迹,果然还是老样子,年纪轻,口气却大,呵,一个都不曾在县学镀过金的教书匠,也敢说什么夸逞功业,炫耀文章?为了招徕蒙童多挣几个钱,奸计百出,也配说堂堂正正做人?看来为了能够在这拨外乡人跟前讨个好印象,真是豁出去,什么脸皮都不要了。

郓州刺史裴通和郓州将军褚良,各自默然行礼,都没有着急自报身份。两位封疆大吏,各怀心思,裴通心中所想,眼前男子,便是那文圣的关门弟子,国师崔瀺与山崖书院齐先生的小师弟了?武将褚良却是在想,眼前这个温文尔雅,青衫长褂布鞋的教书先生,真是那剑气长城的末代隐官,最新刻“萍”字者?

发现那家伙斜眼瞥向自己,似笑非笑,赵繇有些无奈,你跟谁都好说话,偏偏跟我计较个什么,就那么记仇吗?先前在大骊京城,自己不就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吗?见对方没打算放过自己的意思,赵侍郎只得硬着头皮,轻轻喊了一声“小师叔”。见那陈平安露出一脸“家中长辈瞧见出息后生”的欣慰神色,赵繇叹了口气,你辈分高,忍你一忍。

下课休息一刻钟的间歇,蒙童们因为来了这么一大帮外人,而且瞧着都有钱,便有些拘束,孩子们没有平日里那么闹腾,胆子小的,都不敢走出学堂,坐在那儿一边假装翻书,一边打量窗外的新鲜光景,男孩子们更多留心褚良脖颈间的一道伤疤,女孩子则偷偷观察那两位女子的衣裳样式。

陈平安领着众人去自己住处大堂落座,一张老旧八仙桌,还是跟村里人花钱买来的,让赵树下煮茶待客,陈平安给宋和介绍过这位弟子的身份后,略带歉意道:“你们来得早了些,还没到采摘明前茶的时候,这些都是去年的谷雨茶,将就几分。”

夫子韩幄和童生冯远亭都舍不得太早离开,方才听到陈迹的主动邀请,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,一起进了简陋堂屋,大概手边那间房门关着的侧屋就是陈迹的住房兼书房了。

宁吉没敢打搅先生的待客,只是在晒谷场石刻日晷那边站着。

两位弟子,赵树下有点类似那种有事弟子服其劳,陪侍在旁。宁吉却是正儿八经的守业学生,近期在村塾插班,与蒙童无异。

陈平安朝宁吉招了招手,宁吉小跑进屋子,陈平安笑言一句,是我刚收的学生,安宁的宁,吉祥的吉祥,是个好名字。

宁吉赧颜,与众人作揖。

屋内众人,更多注意力,还是在这个叫宁吉的黝黑少年身上。

唯独赵繇,却是多看了几眼沉默寡言却不给人孤僻观感的赵树下。

因为有两位邻村的教书先生,主客双方就都没怎么聊正事,陈平安喝过一碗茶,就致歉一句,得继续去上课了,带着宁吉一起走出屋子,让赵树下留下陪同客人聊天。

宋和在陈平安离开后,就主动与两位老夫子问起浯溪村那边的学塾情况。

在同行陈迹那边,两个老人还会摆摆架子,但是在这帮摸不清底细的外乡人这边,两位夫子就没那么随意了,尤其是那个隐隐为首的宋姓男子,不知怎的,身上好像很有几斤重的官气,故而一番问答,倒像是被先生询问课业一般。余勉在桌底下扯了扯皇帝陛下的衣角,宋和便停下话头,转去询问农时以及本地乡俗之类的闲话。

今天村塾放学之后,两位老夫子已经告退,离着学塾远了,冯远亭扯了扯儒衫领口,呼出一口气,试探性说了一句,那个姓宋的,可别是一位在郡府当差的大官吧?韩幄故作镇定笑了笑,回头望了一眼学塾方向,说到底当多大的官不好说,倒是可以确定一事,此人必然是位来自北边的世家子。冯远亭忍不住好奇,这些个豪门世族子弟,怎么会认识陈迹。韩幄思量片刻,说那人兴许是陈迹的贵人吧。冯远亭闷闷一句,好小子,真是踩狗屎运了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