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小百姓 第8节(2/2)

比起纱厂那些本地女工,春妮做的足工足料的大馒头更得他们的心意,一个人能吃三个下去,再加上咸香下饭的泡黄瓜。有脚夫恋恋不舍:“姑娘,你明天还来不?”

明天么?

春妮瞅一眼正往这头走来的小混混,笑笑:“明天再说吧。”

担着空筐回去的路上,春妮算了一笔帐,她买十斤面粉花一块八,这五十个馒头卖了三块钱,光早上这一趟,毛利就有一块多钱。现在黄瓜正当季,一

毛钱能买四五斤,做泡黄瓜更不费多少钱,何况泡黄瓜的水可以反复泡制。就是一天只出这一趟摊,除掉房租等开销,也尽够她姐弟两个吃喝还有剩。

春妮这两天打听得很明白,就是在纱厂当拿摩温,一个月的薪水都不一定有三十块呢。她做做馒头就有这么高的毛利……这生意太做得了!

春妮干劲满满,赶在晚上八点钟,白班纱厂女工下工前,她又做十斤馒头挑了过去。

晚上的生意比不上早上,女工们要么是吃了饭来上的工,要么回家有饭吃。但夏天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多,敢在附近摆小吃摊的,可只有她一个人。春妮蹲了一两个钟头,有一搭没一搭地,十点钟之后也卖得差不多了。

就是这个时间,是不是有点太晚了?

春妮抬头望望天色,想起回去的路上有一段没有路灯,心里有点犯嘀咕。

012 便宜没好事

春妮的馒头生意局面打开得有些出乎意料的快。

她一开始准备的十斤面粉没过几天就不够卖了,她马上加到十五斤,二十斤……现在粮食店的小伙计每隔两天会给她送两袋五十斤的面粉上门,这大大节省了春妮采购的时间。

春妮也适当增加了售卖的品种,除了最受欢迎的实心大馒头,还有花卷和豆沙花生芝麻馅的甜包子。海城人口味偏甜,这几种口感的甜包子也相当受欢迎。

就是有一条,之前她出门前,怕夏生在她不在时乱跑闯祸,会将房门锁起来,放几个玩具让他一个人在屋里玩耍温书。开始的那几天夏生还乖乖的,姐姐说什么是什么,但每天都是这样,再乖再听话的孩子也受不了。

春妮只能每天卖完馒头后尽量抽时间陪他玩玩,但每天在蒸笼似的小阁楼里关七八个小时,只能放一个钟头的风,跟她住在同一条街上的监狱都不这么对付犯人呢,长时间下去不是办法。

这段时间,春妮在考虑,是不是找间学校让他去读。可这孩子今年才五岁,海城情况又这样复杂,春妮有些不放心把他一个人丢在学校。

“巡警来了,春妮快跑啊!”街对过,一个报童大声向她示警。

春妮一跃而起:“不卖了不卖了,快让让,让让!”

她在这卖了一段时间的馒头后,就有跟她一样的小摊贩闻风而动,也开始挑着担子朝纱厂这边集合来卖吃食。在生存面前,倭人的凶恶嘴脸似乎也不成了问题。

但本来这附近只有春妮一个小孩子,这么个小姑娘,每天挑这么重的担子,一筐大馒头垒起来,埋得半个身子都不见,看着的确可怜。何况这个苦孩子看见谁都笑,一点不以为苦,就更叫人怜惜了。以前有些巡警就是看到了也懒得管,人多起来后,巡警们再也无法视而不见。

现在隔三岔五的驱赶已经成了常事。

他们这种程度的驱赶,有些像末世没来临前春妮见过的城管,除了跑的慢的人会挨两棍子,被扣押售卖物品,并没有多严重的后果。

而且很快有人发现,女工们的上班时间比巡警早一个钟头,下班又比他们晚一个钟头,只要赶在巡警们回巡捕房交接班的那点时间把东西卖出去,就不会有任何问题。

跟被卖断人身的包身工不同,这些在纱厂正常工作的女工们并不缺钱。习惯了巡警们做事的风格,来附近摆摊的小贩们越来越多,每天巡警和小贩上演的追逐戏简直成了固定的景观。

春妮跑到街对面,这个叫李德三的报童还在等她,他帮她抱起泡菜坛子,一脸嫌弃:“你怎么还有这么些没卖出去?跟你说了,叫你一次卖少一点,你干嘛不听?”

春妮健步如飞,让他注意前边:“那边还有两个,这里!”

前两天李德三在躲避巡警时绊了一跤,是春妮扶他起来,让他逃过了一顿毒打。李德三投桃报李,这两天看到巡警后总会先一步过来提醒她。

两个小孩子在巷子里七钻八钻,凭借对道路的熟悉和身板的灵活,总算甩掉了身后那两个骂骂咧咧的巡警。

“哎,跟你说话呢,你明天少卖点不行吗?”李德三喘着粗气拐拐她的胳膊。

“不行,我要攒钱让我弟弟读书。”春妮揩了把汗,说出自己的打算:“这附近的学校也太贵了,一个学期要二十多块钱学费,还不包括书本费。我得趁这会儿生意好做多赚点,往后附近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,可就不好说了。”

“你对你弟弟可真好。”李德三羡慕道:“要是我娘还在,这会儿我肯定也在读书。我娘这辈子就稀罕读书人。”

春妮拍拍他:“你现在也不错啊,这一块儿除了你,可没有第二个报童敢来。一天不少赚吧?”

“可别了吧,赚的这点还不够拿棒疮药的。”李德三翻了个白眼:“我可不比你,一份报纸才赚两分钱,一天都卖不到五十份。要是跑得慢些,就要吃烧包。”

“吃烧包什么意思?”

“不懂了吧?是我们的行话,就是报纸卖不完的意思。你馒头吃了烧包,还能拿回去热热自家人吃,我要是吃烧包,一毛钱一份的报纸只能当引火纸。”

再这样说下去,就要成比惨大会了。春妮问他:“这块你人头熟,帮我打听打听,哪所学校收得便宜些。”

这小子摇摇头:“那可难找。要是去年以前你问我,我能给你找到六块以下的,可打从,”他朝街上那些穿着倭人衣裳的家伙努努嘴,老气横秋地:“打从他们来了后,什么东西的价钱都比着高地涨,去年一角钱买一碗菜肉馄饨,现在都涨到了三角钱,我瞧这日子是越发难过了。天天报纸上吹得胡里花地,实际上全是放你妈屁。”

春妮噗地一笑,觉着这小子有说相声的潜能。

他们头顶吱呀一声响,有个女人从木窗里探出头:“小姑娘,买几个甜包子。”

这一带是倭人聚居区,叫住她的自然也是个倭人女子。

春妮认得她,这个挽着倭国传统发髻,细眉细眼的年轻妇人来她摊子上买过两回馒头。春妮脸上堆起个笑:“您今天还是要芝麻包吗?”

“对,跟昨天一样。两个芝麻包,再要两个豆沙包。你从这里进来,等我下楼给你钱。”

李德三捅捅春妮,春妮会意:“您还需要报纸吗?《申报》《海城新报》都有,还有你们倭国报,叫什么来着?”

李德三:“《京都报》。”

“你有《京都报》?那给我送一份进来。那边是玄关,请从那里进门。”

这个倭国女人住的房子是典型的倭国木质结构,外头一间小庭院,庭院下种了两株樱树,一条碎石路延伸到走廊下的台阶。走廊则全部铺上木地板,廊檐下挂两串风铃,此刻微风舒卷,吹得风铃叮叮的响,有种悠静的活泼。李德三显然进来过这样的房子,他走到房子下边的台阶,就站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