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淘汰赛还不是当场进行的。由于三中实行跑班制,高二分科不分班,高一年级进入淘汰赛的四支球队,在高二时再进行决赛。
到了高三,没进高二决赛的班级再次抽签混战,决出两个最强的“攻擂班”,与高二决赛时的冠亚军进行“巅峰之战”。
一开始的分组完全靠抽签决定,随机性拉满,同学们为了取胜,在比赛中合纵连横、远交近攻、落井下石、背刺反水……
两人绑腿的设定,也给比赛增添了更多滑稽的乐趣,令人捧腹的场面源源不断地出现。
五年前,一位毕业生在省体育台当记者,还给三中的“双胞胎足球”项目做过专题报道,更让这项比赛火出圈了,无数学校跟风效仿。
但三中的创意项目还不止于此。每年运动会,三中还会和运夏市多家游戏馆合作,将游戏馆里的项目搬到运动会里。
去年游戏项目是“接力投篮+问答”。每班派出10人,在限定时间内接力投篮,连续投完三个球不管进不进,都站到队伍末尾。
听起来挺无趣,但投篮的同时,篮筐上会出现一些简单的问题,诸如两位数四则运算、古诗文名句填空等。
投篮进筐只能得到基本分,而一边投篮一边答对题目,则能让投篮分数加倍。参加比赛的同学不光准心要好,还得反应快、多线程工作。
前年的游戏项目则是“模拟打靶”,和街机厅里的打靶游戏大同小异,却要求全班至少80%的同学同时参与,最后取平均分作为班级分数。
三十多个人同时对着一个屏幕里的目标打靶,很容易出现几个人一起瞄准同一个目标的情况,这就要考验班里同学的默契程度了。
今年的特殊游戏项目,三中还没公布,但这不影响同学们热火朝天讨论运动会报名。
运动会大概是10班同学唯一能在高一其它班级面前秀一把优越的地方,10班别的不多,活力四射的同学扎堆。
当然,这是好听的说法,难听一点的话,就是10班几乎全员精力过剩。
——大概除了昏昏欲睡的田潼曦吧。
高松然带班一个月以来,所有老师都觉得,10班学生的学习动力略有加强——这在某种程度上说,是系统的功劳。
但更明显的进步,是整个班级的凝聚力。
高松然信任班里的“问题生”,善于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。
卢浩在同学们中间有号召力,高松然为他当众平反,不知不觉间也让班里同学同仇敌忾。让记过两次的卢浩当纪律委员这事儿,别的老师压根不会去想,但卢浩在这个岗位上干得极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