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85节(2/2)

&esp;&esp;当然,被嘲讽最厉害的还是波斯人,你们这群傻蛋,连这种谎言都信?

&esp;&esp;还不如相信我是安拉呢。

&esp;&esp;然而此时,所有人都震惊到沉默。

&esp;&esp;秦国竟然真的信守承诺。

&esp;&esp;原本的笑话,变成了一个能传唱数千年的佳话。

&esp;&esp;朱樉在安西的威望,也达到了新高。

&esp;&esp;这样信守承诺的人,谁会不信服呢?

&esp;&esp;以至于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,安西各势力签署协议、调停各种矛盾等,都会找秦国做见证。

&esp;&esp;良好的信誉,为秦国接下来的行动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朱樉的行为,自然也传到了帖木儿的耳朵里,对此他沉默了许久。

&esp;&esp;最后一言不发,只是加紧了对脱脱迷失的攻势。

&esp;&esp;而也就在此时,一个让他更加无法平静的消息传来。

&esp;&esp;大明晋王朱棡,出兵西域攻打察合台汗国。

&esp;&esp;第474章 兵发西州

&esp;&esp;建章六年底,朱棡再次命人盘点了自己的家底。

&esp;&esp;河西拥有汉人人口六十八万,这是他坐镇河西之后,朝廷通过各种手段迁徙而来的。

&esp;&esp;拥有其他各部族人口三百余万,其中以吐蕃、蒙古、畏兀儿等人居多。

&esp;&esp;吐蕃人多是不堪忍受贵族统治,逃难而来的。

&esp;&esp;畏兀儿等西域部族人,则是受到察合台汗国的宗教迫害,迁徙而来的。

&esp;&esp;(畏兀儿,不是错别字,当年确实叫这个名字。)

&esp;&esp;蒙古人则是当年河西七卫留下的,还有一部分是近些年迁徙过来的。

&esp;&esp;这些年河西开垦土地六百余万亩,建设草场近六千万亩。

&esp;&esp;其中最大的山丹马场,占地三百余万亩,饲养马匹五万匹。

&esp;&esp;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马场。

&esp;&esp;这还是朝廷要求搞绿化,限制部分地区开发的结果,否则农田和草场数量能更多。

&esp;&esp;可以说,经过朱棡七八年的经营,河西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机。

&esp;&esp;面对这个成绩,所有参与人都由衷感到骄傲。

&esp;&esp;朱棡自己倒是很淡定,在他看来,治理区区河西一地算得了什么?

&esp;&esp;他爹、他哥、他大侄子、他妹夫……可是将整个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。

&esp;&esp;和他们比起来,自己实在没什么骄傲的。

&esp;&esp;就算是和老二朱樉一比,自己的成绩也有些拿不出手。

&esp;&esp;也就能压老四一头……

&esp;&esp;可老四就是个武夫,和他比那不是自降逼格吗。

&esp;&esp;所以,朱棡再次看向了那张世界地图,目光聚焦在西域以及碎叶川。

&esp;&esp;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舞台啊。

&esp;&esp;以前他还没这么迫切,可年初他也大病了一场,若非身边就有御医,人就直接没了。

&esp;&esp;这让他心中生出了紧迫感。

&esp;&esp;自己也不年轻了……更准确说,自己正处在巅峰时期。

&esp;&esp;年龄未老,身体还算强壮。

&esp;&esp;且经过河西数年的锻炼,军事行政能力都已经成熟。

&esp;&esp;再过几年,经验或许会有提高,可年龄和体力就跟不上了。

&esp;&esp;到那个时候,自己还能顶着老迈之躯,去攻打碎叶川不成?

&esp;&esp;这还是理想状态,如果和大哥一样,一场大病身体垮了,什么都做不了了。

&esp;&esp;所以,时不我待。

&esp;&esp;必须要趁现在将西域和碎叶川拿下。

&esp;&esp;再经营个十年八年稳定住局势,就算死也瞑目了。

&esp;&esp;他已经决定,不能再按照老二的计划等下去了。

&esp;&esp;倒不是朱樉的计划有问题,而是他觉得太被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