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后人看到这段历史,也会骂皇帝昏庸。
&esp;&esp;陈景恪趁机提议,要为所有人树碑立传,包括那些死在路上的人。
&esp;&esp;“都是华夏的勇士,大明的壮士,理当受万民纪念。”
&esp;&esp;对此老朱自然也没有意见,这事儿说起来也是他们父子的功绩。
&esp;&esp;毕竟良种是在他们当政时期发现的。
&esp;&esp;纪念的越隆重,就愈发能衬托皇家的功绩。
&esp;&esp;陈永和等人对他也是感激不已,陈伴读果信人也。
&esp;&esp;当初说要为众人树碑立传,没想到现在还记得。
&esp;&esp;第二天,封侯的旨意就下达了。
&esp;&esp;陈永和为壮良侯,其余人各有封赏,最低也是个勋位。
&esp;&esp;真可以说惠及子孙。
&esp;&esp;亩产千斤的良种被证实,民间瞬间就沸腾了。
&esp;&esp;这个消息以惊人的速度,向天下传播。
&esp;&esp;每到一地,都能引起巨大的讨论。
&esp;&esp;不过也不是没有人怀疑,亩产千斤怎么可能。
&esp;&esp;这不扯淡的吗。
&esp;&esp;然而没多久大明周报的加刊就发行了。
&esp;&esp;头版头条就是良种的消息,并且用一整个版面介绍了殷薯的特征、播种和食用方式。
&esp;&esp;这一下再无人怀疑。
&esp;&esp;大明周报作为唯一一家媒体,代表的就是朝廷,它的信誉自然没有人怀疑。
&esp;&esp;于是天下沸腾。
&esp;&esp;总结起来一句话,百姓无不盼望良种到来。
&esp;&esp;就在这个时候,朱雄英从南方满载而归。
&esp;&esp;两方面的满载而归,一方面是政治上的目的基本达成,诸部落同意了强制学习华夏思想。
&esp;&esp;二方面是后宫,多了六名嫔妃,个顶个的漂亮。
&esp;&esp;不过他的回来,正如之前离开那般,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。
&esp;&esp;就连老朱、马娘娘都没空搭理他,因为蒸汽机研究院终于有成果了。
&esp;&esp;比起这个,甚至良种的事情都要往后稍一稍。
&esp;&esp;第433章 这是未来
&esp;&esp;“火车这就造出来了?”朱元璋惊喜的问道:
&esp;&esp;还有半句话他没说出来,那就是:也没你说的那么难吗。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,就说道:
&esp;&esp;“这次造的是样机,缩小版的,和真正的蒸汽机相差甚远。”
&esp;&esp;“差别和造一根指针与造钟表差不多。”
&esp;&esp;老朱没有理会他的解释,说道:
&esp;&esp;“别管差多少,造出来就行。走走走,咱们快去看看。”
&esp;&esp;马娘娘得知此事,自然也要跟着一起去看看。
&esp;&esp;然后朱标、朱雄英、徐妙锦、朱橚、徐达、李善长等人都去了。
&esp;&esp;乌泱泱的一行人出行,自然瞒不住人。
&esp;&esp;大家都知道,蒸汽机研究院出成果了。
&esp;&esp;莫非是造出来了?可是为何没有一点动静呢?
&esp;&esp;众人议论纷纷。
&esp;&esp;老朱可不管那么多,带着人很快就到了蒸汽机研究院。
&esp;&esp;已经担任院长的邬秉让带人到大门口迎接。
&esp;&esp;老朱一句废话都没有,直奔主题:“带咱去看火车。”
&esp;&esp;于是邬秉让带着众人来到一处巨大的空地。
&esp;&esp;围绕场地修建有一圈微型铁轨。
&esp;&esp;在铁轨上停放着一辆微型火车,宽一尺半,高两尺,长三尺。
&esp;&esp;车的后面还拖着几个微型车厢,有模拟装货的,也有模拟乘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