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46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所以,看完这篇文章,众人语焉不详的讨论了几句,就赶紧转向了下一篇。

&esp;&esp;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礼。

&esp;&esp;文章内容正如标题所示,就是讲周礼和分封的。

&esp;&esp;其它内容可以略过不提,最核心的论点是:

&esp;&esp;他认为,虽然大明只分封亲王,而周礼分封的是诸侯王,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礼的。

&esp;&esp;然后他又论证了,为何是符合周礼的。

&esp;&esp;最终的落脚点,是在尊王攘夷四个字上。

&esp;&esp;他认为,夏商周时期的分封,其核心思想就是‘尊王攘夷’。

&esp;&esp;靠着将诸侯王分封在四方边境,拱卫王室抵御外敌。

&esp;&esp;而且这些诸侯国深入蛮夷之地,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蛮夷。

&esp;&esp;经过他们数百年的教化,原本的四夷之地,全都变成了华夏国土。

&esp;&esp;四方蛮夷都融入了华夏。

&esp;&esp;如此方才有了华夏广袤的疆域以及众多的人口。

&esp;&esp;秦朝之后,虽然也有朝代采取过分封,但那些分封都已经变了质。

&esp;&esp;不再是‘尊王攘夷’,而是分饼子,或者直接说是利益集团分赃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他们分的饼子是老祖宗留下来的,而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。

&esp;&esp;他们做的,是把饼子从别人手里抢过来,然后当成自己的去瓜分。

&esp;&esp;最终的结果是,或因分赃不均,或因有人贪心,最终都酿成了祸端。

&esp;&esp;其中以晋朝的八王之乱为最。

&esp;&esp;究其原因,就是他们忘记了‘尊王攘夷’这个核心。

&esp;&esp;而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曲解,才让‘分封’污名化了。

&esp;&esp;让大家误以为分封会掣肘中央朝廷,是取祸之道。

&esp;&esp;大明将亲王分封在四夷之地,抵御蛮夷拱卫大明。

&esp;&esp;是溯本归源,是正统的分封,是标准的‘尊王攘夷’。

&esp;&esp;所以才说,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礼的。

&esp;&esp;可以预见的是,华夏疆域将在百年后,迎来新一轮的大扩张。

&esp;&esp;华夏文化,也必将因此更加璀璨。

&esp;&esp;先贤教化天下的理想,也将会在大明的手里,再上一个台阶。

&esp;&esp;看到这里,一众士子犹如醍醐灌顶。

&esp;&esp;“尊王攘夷,原来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。”

&esp;&esp;“难怪夏商周用分封国祚绵长,后世朝代采用分封,反而导致国家大乱。”

&esp;&esp;“后世之分封,只得其形未得其意,实乃东施效颦也。”

&esp;&esp;“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师,难怪当初他力主复兴周礼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啊,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,方先生学问之精深,我被难望其项背也。”

&esp;&esp;众人越讨论,就越觉得方孝孺的观点非常精妙。

&esp;&esp;兴奋的众人,忽略了一个问题。

&esp;&esp;那就是,尊王攘夷最早是齐桓公提出来的。

&esp;&esp;其目的是为自己称霸提供思想依据。

&esp;&esp;这句话的本意,是号召诸侯国尊奉周王室,不要打内战,共同抵抗蛮夷侵扰。

&esp;&esp;靠着这杆大旗,他将自己摆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,成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。

&esp;&esp;现在方孝孺将尊王攘夷和分封联系在一起,堪称神来之笔。

&esp;&esp;将两者的内涵,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
&esp;&esp;也为大明的分封,提供了一个更加符合‘礼’的思想依据。

&esp;&esp;毕竟,为了解决宗室内斗才搞分封,这个理由太功利了,也不方便拿到台面上来说。

&esp;&esp;‘尊王攘夷’,就非常的高大上了。

&esp;&esp;至少读书人更加喜欢这个理由。

&esp;&esp;所以,他们马上就接受了这个理论。

&esp;&esp;对方孝孺的吹捧,自然是在所难免的。

&esp;&esp;就算是最虔诚的理学教徒,在这篇文章面前,也不得不称赞一声方孝孺大才也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