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t css="rd">
&esp;&esp;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
&esp;&esp;这种思想可是被所有人认可的。
&esp;&esp;王朝想要长久,就必须保证民的利益。
&esp;&esp;只不过,在不同的时期‘民’所指的群体不同罢了。
&esp;&esp;但在明朝,民指的就是天下众生,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。
&esp;&esp;陈景恪利用这一点,在这句话的基础上,进行了一些拓展。
&esp;&esp;最终将皇权和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。
&esp;&esp;只要皇帝相信了这一点,剩下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。
&esp;&esp;朱元璋是否相信,陈景恪不敢确定。
&esp;&esp;但他敢肯定,朱标和朱雄英是信的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这些大的框架,有的陈景恪自己已经完成了论证,有些限于阅历不够无法完整的论证。
&esp;&esp;尤其是很多论证,和华夏传统思想融合不够完美。
&esp;&esp;找方孝孺过来,就是希望能获得他的帮助,完成最后的论证工作。
&esp;&esp;不要小看了这一点,很多时候框架再好,论证不完美也没什么用处。
&esp;&esp;方孝孺已经彻底被陈景恪的宏大思想体系所吸引。
&esp;&esp;对此自然是欣然同意。
&esp;&esp;于是两人就摒弃外界影响,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同思想的论证中去。
&esp;&esp;第352章 无题
&esp;&esp;陈景恪忙着做学问的时候,外面世界的人也没有闲着。
&esp;&esp;福清正式接管了医学院的建设工作,联系施工队,按照设计要求对校园进行改建。
&esp;&esp;各种教学器械的采购,药材的供应链等等,都需要组建。
&esp;&esp;不过还好,以陈景恪和朱橚的身份地位,这些东西很轻易就能弄好。
&esp;&esp;而且还能保证没有人敢弄虚作假。
&esp;&esp;然后就是招募老师和学生。
&esp;&esp;学生是最好办的,听说医学院开业,天下的医师都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家儿子送进来学习。
&esp;&esp;普通人家,想把孩子送过来的也不少。
&esp;&esp;福清拿出一半的名额,从这些人中录取学生。
&esp;&esp;剩下的一半名额,则按照陈景恪的提议,从天下各地的抚孤院挑选孤儿前来学习。
&esp;&esp;“这些孤儿学习会更加的认真,能全身心的投入医学研究中去。”
&esp;&esp;“而且背后没有相关利益群体,将来能更好的为医疗体系建设贡献力量。”
&esp;&esp;“最不济,将来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,也能为家乡的医疗建设出一份力。”
&esp;&esp;对于他的建议,朱橚等人自然非常赞同。
&esp;&esp;既解决了部分孤儿的生存问题,又为医学发展做了长远谋划,一举两得。
&esp;&esp;所以,学生很快就满额了。
&esp;&esp;找老师就不一样了,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。
&esp;&esp;即便有陈景恪和朱橚的声誉在,依然不乐观。
&esp;&esp;一来这个时代的医生习惯了师徒带,让他们统一授课,很多人无法接受。
&esp;&esp;二来,医术也属于有一定门槛的技术,是吃饭的家伙什。
&esp;&esp;往往是传给自己的孩子,传给别人还是公开传授,多数人都不愿意。
&esp;&esp;即便告诉他们,加入就能学习陈景恪和朱橚的医术,愿意来的人依然不多。
&esp;&esp;他们的想法并不复杂,你们两个的医术再厉害,对我也没啥影响。
&esp;&esp;我的医术是没你俩好,可某种病只有我一个人懂,得这种病的人都要来找我看。
&esp;&esp;那就饿不着我。
&esp;&esp;所谓敝帚自珍,就是这个意思。
&esp;&esp;总而言之吧,这种公开授课属于打破传统的行为,不被古典医生理解是正常的。
&esp;&esp;但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打破常规的人,更不缺无私义士。
&esp;&esp;就在福清为找不到讲师而发愁的时候,这天她刚进医学院,就发现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站满了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