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68节(2/2)

&esp;&esp;该官吏常年驻扎在藩属国,监督各藩属国执行新规的情况。

&esp;&esp;让各藩属国叫苦不迭,却又不敢拒绝,别提多难受了。

&esp;&esp;所谓外遣官,其实就是现代各国普遍存在的驻外大使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给朱元璋讲这玩意儿的时候,被狠狠的嘲讽了一番。

&esp;&esp;什么驻外大使,懂不懂什么叫宗主国?

&esp;&esp;咱派使节过去,那都是宣布圣旨,监督指导工作,不是为了什么方便沟通交流。

&esp;&esp;不过,老朱虽然嘴上傲娇,行动上还是很老实的,就在鸿胪寺设置了这么个职务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十月,北伐大军正式班师回朝。

&esp;&esp;朱标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,随后就是献俘仪式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亲自去祭祀苍天,以表功绩。

&esp;&esp;之后就是盛大的庆功宴……

&esp;&esp;冯胜可以说是意气风发,灭了高丽他的功绩直追徐达,一时间是真的风光无比。

&esp;&esp;其次就是蓝玉了。

&esp;&esp;这次北伐看似劳师动众,实际上没打几个硬仗。

&esp;&esp;最大的一场硬仗,反而是他率军突袭庆州一战。

&esp;&esp;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庆功宴上的二号功臣,不知道多少人围在他身边说着恭维的话。

&esp;&esp;其他立功的将士也都笑的合不拢嘴。

&esp;&esp;与之相反的,是被邀请来观礼的诸多藩属国使节。

&esp;&esp;心情无比的沉重。

&esp;&esp;然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,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顺从。

&esp;&esp;祈求大明君臣看在他们恭顺的份上,能容许他们继续存在。

&esp;&esp;这些都略过不表,对于陈景恪来说,他更关心的是自家好兄弟徐允恭。

&esp;&esp;“黑了、胖了……看来在军中的日子过的还不错。”

&esp;&esp;徐允恭的变化很大,皮肤变得黢黑粗糙,身材却更加的魁梧,还多了一股剽悍之气。

&esp;&esp;“看来还是军中更锻炼人啊。”

&esp;&esp;见到好兄弟,徐允恭也非常高兴,滔滔不绝的介绍起辽东的情况:

&esp;&esp;“那里真是好地方啊,野外到处都是猎物。”

&esp;&esp;“随便一个水洼,里面都有成群的鱼。”

&esp;&esp;“野兔子都不怕人的,你看着它,它也看着你。”

&esp;&esp;“尤其是一种叫傻狍子的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土地也非常肥沃,那黑土用手一捏都能滴出油来。”

&esp;&esp;“只可惜,冬季太冷又太漫长,不适合居住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下也向往不已,棒打狍子瓢舀鱼,野鸡飞到饭锅里。

&esp;&esp;前世经过大开发之后,这种情况基本消失,他也只能在书本上看一看这样的描写。

&esp;&esp;但要说多喜欢这种环境,那就是自欺欺人了。

&esp;&esp;真要让他选择,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开发后的环境。

&esp;&esp;谁要是说喜欢这种原生态,就先去深山老林里待几天,出来后看还能有几个坚持不改的。

&esp;&esp;“辽东始终未能得到开发,不是因为气候寒冷,而是因为动乱。”

&esp;&esp;“等彻底平定草原,辽东也能安定下来了,到时朝廷会着手进行开发。”

&esp;&esp;徐允恭点点头,没有多关注此事。

&esp;&esp;他心思全在用兵打仗上面,不想插手内政方面的事情。

&esp;&esp;给陈景恪说这些,也不过是觉得那里环境独特而已,并不是要讨论如何治理这块地方。

&esp;&esp;接着他就将话题转到了军事方面。

&esp;&esp;“纳哈出虽然投降,但他手下很多人并不想投降,只是被裹挟身不由己。”

&esp;&esp;“很多降将降卒中途逃走,甚至有一支想要劫掠运粮队,差点酿成大祸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虽然后来我们加强了防范,但局势还是非常混乱。”

&esp;&esp;“朝鲜的情况要好的多……没有册封朝鲜王的时候,也是叛乱不止。”

&esp;&esp;“后来恢复朝鲜国号册封朝鲜王,局势反而平定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都是为了利益罢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