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4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这么点小事,你们自己想办法。

&esp;&esp;乡令也不傻,有样学样:

&esp;&esp;不要事事都找上面,自己想办法解决。

&esp;&esp;这下士绅、族老和村正们傻眼了,我们能有什么办法?

&esp;&esp;最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让村里的男人都剃了发。

&esp;&esp;只用了不到半个月,河南基本上完成了剃发工作。

&esp;&esp;军汉们这才消停,不过临走的时候,依然留下了一句话:

&esp;&esp;俺们会时不时的过来检查,哪个村子的男人蓄发了,说明对防疫认识不到位,我们就继续过来讲课。

&esp;&esp;已经破罐子破摔的乡贤们诅咒发誓,绝不让男人蓄发。

&esp;&esp;这么大的事情,自然不可能悄无声息,很快就汇报给了上头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听闻此事非常震惊,这些人想造反吗?

&esp;&esp;就准备出宫去找徐达,让他约束一下下面的人。

&esp;&esp;只是还不等他动身,就被福清公主给拦住了:

&esp;&esp;“几十万军卒在地方横行,形同谋反。”

&esp;&esp;“若是没有上面的命令,他们敢这么做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惊讶的道:“谁这么大胆子,敢下这样的命令?”

&esp;&esp;福清公主说道:“除了爹爹和大哥,谁敢下这样的命令?”

&esp;&esp;“不过剃发这样的小事,爹爹才懒得管,是大哥下的令,魏国公执行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:“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?”

&esp;&esp;福清公主叹了口气,解释道:“你想想,哪些人最支持你剃发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想了一下,道:“军方,此事基本靠军队支持才得以推行。”

&esp;&esp;福清公主摇摇头,说道:“表面看是军方,实则是勋贵们。”

&esp;&esp;出勋贵最多的地方,就是军方。

&esp;&esp;“大明立国之初,有两大派系,淮西勋贵和江浙派。”

&esp;&esp;“经过胡惟庸的打击,江浙派实力大损,就化整为零融入了江南文官集团。”

&esp;&esp;“后来胡惟庸造反,重重打击了勋贵的势力。”

&esp;&esp;“在这件事情里,江南文官集团出了很多力。”

&esp;&esp;“勋贵们都看在眼里,恨在心里。”

&esp;&esp;“赵瑁案爆发后,勋贵们本想利用这次机会,打击文官集团。”

&esp;&esp;“但毛骧的疯狂超出了他们的预料,同时对勋贵和江南文官出手,双方都损失惨重。”

&esp;&esp;“经历过此事双方也都消停了,不愿意再为了一点仇怨,闹的两败俱伤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苦笑不已,没想到私底下竟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。

&esp;&esp;他处在皇宫,竟然没有丝毫察觉。

&esp;&esp;果然,除去穿越者带来的超前知识和思想,自己就是个普通人。

&esp;&esp;福清公主停了一下,给他消化吸收的时间,然后才说道:

&esp;&esp;“可有些人总是记吃不记打,这次军改和政改,文官又开始作妖。”

&esp;&esp;“按照计划,文官担任乡令,从军户中选拔青壮充当游檄和缉盗。”

&esp;&esp;“可是文官集团在认命了乡令之后,迟迟不肯落实后一项政策。”

&esp;&esp;“在军功审核上,他们也处处设置障碍,军方和勋贵们对此是极为不满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恰好你在此时提出要剃发。”

&esp;&esp;“勋贵和军方就顺水推舟,借助此事给文官们一点教训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表面看剃发是你提出并推行的,实则勋贵和军方才是推手。”

&esp;&esp;说白了就是,你被人家利用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除了苦笑还是苦笑,他终于知道,在洛阳的时候那些将士为何会如此听的话了。

&esp;&esp;深吸口气,他问道:

&esp;&esp;“那殿下为何要参与进来呢?”

&esp;&esp;以皇太子的身份,直接参与到派系斗争,是很不理智的。

&esp;&esp;福清公主回道:“大哥在告诉勋贵和军方,他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,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他确实对文官很不满,如此重要的改革,竟然还要搞内斗拖后腿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