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黛玉和方三娘也不理解,眼巴巴看着贾敏。
&esp;&esp;贾敏:……
&esp;&esp;贾敏无奈捂脸,“我猜的,反正,算了,筠哥儿的性子,吃亏也不会是他吃亏。”
&esp;&esp;三人都笑了,表示赞同。
&esp;&esp;贾敏却没有放松,她是真的担心,从前几年母亲的来信中对筠哥儿的态度,她就能看出母亲是打心底看不上筠哥儿庶出的身份,而母亲的态度,很大程度上,会影响整个荣国府的态度。
&esp;&esp;“至于三娘,我的想法是,三娘就在林府。要么,事情尘埃落定,三娘也不需要于后宅中周旋,便是不成,也等老爷正式回京后,再行出面。”
&esp;&esp;贾敏仔细给三娘做着分析,怕三娘误会自己,“荣国府说白了,三娘其实根本没必要跟着去,还容易受委屈,就是不去,他人也不会说什么,反而去了,容易被人诟病。”
&esp;&esp;“倒是之后的谭家,谭二奶奶,也就是单家的姑娘,届时会来拜访,那是我们再一齐出面,也过得去。”
&esp;&esp;方三娘心思简单,却看得透彻,“太太安排就是,您是怎样的人,我心里清楚,不会被人影响的。”
&esp;&esp;黛玉眼睛里有星星般看着方三娘,又看着贾敏,“母亲,姨娘好厉害,若是姨娘这次真能成,史书上怎么都得写一笔吧~”
&esp;&esp;方姨娘脸一红,“哪儿有那么夸张,我还什么都没研究出来呢。”
&esp;&esp;贾敏却是不信,笑道,“你们看看,这就谦虚起来,等真研究出来了,那还得了?”
&esp;&esp;“三娘,把你在田间指导农人的魄力和自信给拿出来,你就记得老爷说过的,朝堂上没有人比你更懂农事,坚持自己的想法去说去做,出不了错的。”
&esp;&esp;贾敏眼中是方三娘现在还完全不具备的野心,“三娘,没人比你更合适,也没有比现在更合适的时机,屯,刚柔交始。求而往,明也。”
&esp;&esp;“陛下求贤若渴,屯其膏,施未光也,妹妹你现在,正是陛下所需之人。”这话说得小声,却斩钉截铁。
&esp;&esp;方三娘心渐渐稳定了下来,筠哥儿却有些不解了,“姨娘提出为官,只能算小贞吉吗?”
&esp;&esp;贾敏挑眉,“求什么官?”
&esp;&esp;“农事官。”
&esp;&esp;“可有掌权?”
&esp;&esp;“算不上?”
&esp;&esp;“又可有兵权?可参与科举?可与他们争利?”不等筠哥儿回答,贾敏自己回答道:“所谓阴阳颠倒,不过利益之争,所以只能是小贞吉,再求更多,便是凶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