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一首辅 第789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“这不是无用功吗。”韩文不解。

&esp;&esp;“至少留下一点痕迹,若是后来者需要,也有个参考。”江芸芸说道。

&esp;&esp;韩文坐了下来,施施然反驳道:“高皇帝曾说过不主张用笼统的标准要求官员,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,踏踏实实最好事情,所以才一直对京察没有明确标准,只是“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”,你如今不是违背祖宗法度了吗?”

&esp;&esp;江芸芸自来是习惯自己用高皇帝来压人的,万万没想到这次是被人拿朱元璋怼了,立刻来了精神。

&esp;&esp;“洪武二十六年整理成《诸司职掌》,陛下又在在《诸司职掌》的基础上纂修成《大明会典》。可见随着年代的推进,内空繁博,官员的事情和职责有了变了,而且高皇帝这话也没说错,各部门不同,职责不同,考核的标注自然不同。”

&esp;&esp;她反问:“各类法典规定了名部门的职责,也就是他们推进工作的法律依据,那是不是也能说是检验各部门官员工作情况的法定标准?”

&esp;&esp;韩文一怔,犹犹豫豫地怕掉入陷阱,没开口。

&esp;&esp;江芸芸自信一笑:“高皇帝勤勉,百官不敢有一丝异样,且精力充沛,所有事情都能牢牢记在心中,所以他清楚明白实政册的重要性,后世子孙自然要有样学样,但高皇帝风姿本就独一无二,我们这些做臣子的,难道不该为君分忧吗!”

&esp;&esp;她说完,回过神来:“你说得对,我回头就要求各部门分开考核,再结合考语。”

&esp;&esp;韩文被她的长篇大论绕了绕,想明白了叹气说到:“自来最难得不是确立政策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吏部和……”江芸芸没说下去。

&esp;&esp;韩文却了然,点了点她的桌子:“算你嘴边快,不然小心我弹劾你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咧嘴一笑。

&esp;&esp;三日后,崭新的访单出炉,四六分的德行和功绩,德行上需要考察私人品性,性格,家庭情况,同僚评语,功绩上则要求具体的工作内容,做出了什么事情,有没有误工延误过等等。

&esp;&esp;“这个功绩也没个记录,万一胡说怎么办。”陈主事担忧问道。

&esp;&esp;“可以交叉点评,一件事情很少是单人完成的,自有同僚背书,一对比就知道了。”江芸芸补充道,“若是实在是单人的,不若请本部主官判定。”

&esp;&esp;吏部大门一关是不知道科道官是如何骂骂咧咧的,就开始在江芸芸的指挥下忙活后面的事情,与此同时,内阁收到江芸芸的《考察实政疏》。

&esp;&esp;“你且安心去孔庙祭祀,顺道看看你的女儿,少操心这事了。”谢迁收到折子后,直接对着李东阳说道。

&esp;&esp;“写了什么我看看。”李东阳的手已经伸了过去。

&esp;&esp;“还能是什么,江其归的高谈阔论呗。”身后的刘健冷笑一声,“去了吏部果然是大展拳脚啊。”

&esp;&esp;“瞧着也是有些道理的。”李东阳合上折子下了论断,“就是瞧着有点难。”

&esp;&esp;“难如登天。”谢迁直接说道。

&esp;&esp;“等他来了我这个位置再说吧。”刘健直接说道,“按下不送。”

&esp;&esp;李东阳欲言又止。

&esp;&esp;谢迁对他打了个眼色,他只好闭上嘴。

&esp;&esp;“避开这个风波也好。”谢迁说,“早些回来。”

&esp;&esp;“那我师弟……”李东阳低声说道。

&esp;&esp;刘健在背后阴恻恻说道:“上值时只论职务。”

&esp;&esp;谢迁和李东阳打了一会儿眼神官司,李东阳心中了然就准备回家收拾行李了。

&esp;&esp;“真按下了?”等人走远了,谢迁不解问道。

&esp;&esp;按道理内阁最该赞成这事的,其实是刘健。

&esp;&esp;天知道刘阁老脾气暴,每次都要骂一骂吏部的人做事墨迹,应该把这些懒贪之人全都杀了。

&esp;&esp;“现在不是时机。”刘健淡淡说道,“瞧着李阁老那磨磨唧唧的劲,吓吓他。”

&esp;&esp;谢迁噗呲一声笑了起来。

&esp;&esp;“哎,外官差不多也要进京了。”他拿起一本折子看了看,随后说道,“今年又有不少官员等着调动了,就是不知道吏部如何处理?”

&esp;&esp;一直在看折子的刘健突然神神秘秘抬头:“我没记错的话,那个煞星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是不是也要今年回京述职了。”

&esp;&esp;第四百一十九章

&esp;&esp;访单开了头, 大家也算是大致了解江芸的做事风格,后续的考语工作也就好推进了,一屋子人的摩擦也是有了初步进展。

&esp;&esp;考语是和访单一起进行的堂审前的准备工作。

&esp;&esp;所谓考语就是各衙门堂上官对其属官开写的评语。

&esp;&esp;一般来说是为期三个月,由吏部并南京吏部牵头, 咨札各衙门堂上掌印官, 将部门所属在应考范围内的官员进行考察, 查取考语, 或贤或否明都要注明实迹,随后送吏部备案, 用来后期的堂审酌取。

&esp;&esp;因为考语是直接送到吏部, 供主管进行参酌的,所以一般来说访单的会单结果关乎最终的黜陟结果,但对于其他官员, 尤其是争议性官员, 考语就很重要了。

&esp;&esp;“考语只能在这里选?”江芸芸好奇问道。

&esp;&esp;韩文点头:“共有三十二条, 囊括种种, 不规定范围让那些老油条自由发挥, 写的东西, 你一个人能揣摩一个时辰呢,回头又有问题, 又都是我们礼部的锅了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了然。

&esp;&esp;考语这东西到底是有点得罪人的,真让他们自由发挥,这一群人精也不知道能给你雕什么花来, 确实为难吏部的人浪里淘金了。

&esp;&esp;“你说会不会有些人故意……”江芸芸点到为止地没说下去,但是大眼睛悄悄斜眼去看韩文。

&esp;&esp;韩文四平八稳, 一本正经说道:“按道理, 两京各衙门堂上官应对本衙门应考人员秉公核实, 该官贤能与否,要如实填注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