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一首辅 第778节(2/2)

&esp;&esp;“没有的,我就是属虎的,不吃老虎。”江芸芸一本正经说道。

&esp;&esp;谢迁一听就忍不住笑:“哎,李阁老,你这小师弟还怪诙谐的,冷脸说笑话。”

&esp;&esp;李东阳冷笑一声:“这事你只盯着吏部办就行了,是叫你维持秩序,可没叫你横插一脚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没说话,就是大眼珠子刺溜一下就看向刘健了。

&esp;&esp;李东阳立马虎视眈眈盯着刘健。

&esp;&esp;刘健竖起折子,含糊说道:“我可没说什么,我就是让他看看。”

&esp;&esp;“都嫌你呢。”谢迁看热闹不嫌事大,笑眯眯说着。

&esp;&esp;江芸芸垂头丧气合上折子,大声嘟囔着:“我就是好奇啊,不搞清楚,回头要是吏部有人打起来了,我这怎么劝架啊。”

&esp;&esp;还是谢迁自认好心,把书中的茶盏放在她的案桌前,提点到:“只问你一个问题,这些不职的官员到底要不要去职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点头。

&esp;&esp;“坏了,这就是要吵架的理由。”谢迁一拍掌,“我再问你,云南还要不要了?”

&esp;&esp;江芸芸又点头,甚至还给出理由自己赞同的后续办法:“三年一次的科举,难道还选不上人,总不能明知他们有错却高举轻放吧。”

&esp;&esp;“天真。”谢迁背着手,在她面前踱步,“今日就给你开开眼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摆出洗耳恭听的姿势。

&esp;&esp;“就拿这个第三份折子里临安府马关县的知府来说,樊侍郎弹劾的内容是,土官斗殴,争抢水源,死伤无数,县令张伟却置之不理,若是你是县令该如何?”

&esp;&esp;“自然是出面调解,百姓无辜,只是为了生计就丢了性命,说起来也是可怜。”江芸芸说。

&esp;&esp;谢迁一看她信誓旦旦的样子,拍了拍脑袋,恍然大悟:“是了,忘记你江其归脑子最好使了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哎了一声:“这于我是不是聪明人有什么关系。”

&esp;&esp;“自然有,你说的出面调解,自然是早早就有了对策,肯定不是赤身肉搏,以一敌百吧。”谢迁又问。

&esp;&esp;江芸芸点头:“水源问题关乎农业,自来就是最重要的,我肯定一上任就开始着手了,回头能调解先调解,不能调解再挖一个水渠,直接把人分开算了。”

&esp;&esp;“若是大河呢?”刘健出声问道。

&esp;&esp;“大河?黄河这么大嘛?”江芸芸问。

&esp;&esp;刘健点头。

&esp;&esp;“云南有一条黑水,贯穿整个云南,分支众多,最后流入南海,争得就是这条支流。”李东阳出声解释着,“两个村子是上下村的关系,上村为了种地,直接把水流截住了,下村没水,自然就打起来了,这次两村斗殴直接打死了二十来人。”

&esp;&esp;这是折子中没有写的内容,可见内阁对这些弹劾的事情也是一一核对过的。

&esp;&esp;“若是黄河这样的工程,一个水渠是多大的消耗,你倒是说的轻巧。”刘健说道,“人心难测,就是把你这个不世神童扔哪里,这水的事情也不好解决。”

&esp;&esp;“确实不好解决,我之前在兰州的时候也碰到过这样的事情,别说是人和人,村和村了,就是县和县能吵起来。”江芸芸说道。

&esp;&esp;谢迁来了兴趣:“还有这事,那群御史怎么没弹劾你,我们这边都没得到消息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哦了一声,平淡说道:“因为我先借着清丈土地的事情,摸排了两个县的所有土地,之后根据用水困难的地理位置,确定了水渠修建的位置,之后我把有纠纷的人召集起来开会,会上确定了三个用水准则,很快就把这事平息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哦,什么?”谢迁来了兴趣。

&esp;&esp;“改配水范围,也就是不再按照县里来,而是按照水渠来,也就是把那些最容易聚众闹事人隔开。”

&esp;&esp;“改浇灌方式,寻常以十天为界限,上游十天,下游十天很容易不被人遵守,所以我统一修改为先大水集中灌溉,随后小水分组轮空灌溉。”

&esp;&esp;“最后改收费标准,就是我们的水费收钱了,但不是按田地用水收费,而是按方收费,也就是实际使用量。”

&esp;&esp;“最后的最后,为了保证村民可以自治,我让他们推选渠长,管理水渠和具体用水,每个渠长只要干得好,我每年给他们题字表彰,敲锣打鼓送到家门口去,又或者家里要是有小孩在县学,府学读书,免除读书费用。”

&esp;&esp;三位阁老听呆了。

&esp;&esp;“这……这听上去是个好办法。”谢迁说,可随机又说,“可听上去也挺难的,比如按照实际使用量,那到底怎么算实际使用量呢?”

&esp;&esp;“农作物具体的丰收情况。”江芸芸解释着,“按道理应该是有一个刻种摆在每家田地上计时的,奈何我们没有这么先进的手法,但根据我多年种地经验,作物都需要水,只要水量充足,做物很难不丰收,所以就划定了五个档,譬如你一亩地连一石都没有,我肯定是按照最低收的。”

&esp;&esp;“可万一他收成这么差,不是水的问题,而是人呢?”刘健反问着。

&esp;&esp;“有这个可能,但很难是人人都是这样的可能。”江芸芸解释着,“在前期的土地清丈中,这些土地都是百姓自己的。”

&esp;&esp;她想了想又说道:“没必要因为小概率的事情去否定全部的事情,阁老们现在担忧的,是有,但不会是大面积的做法,不能因小失大,要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。”

&esp;&esp;是了,能多赚钱自然是多赚钱的,这个税到底是不高的,百姓们想得可比他们实际。

&esp;&esp;“好办法啊。”谢迁抚掌,“竟然不推行下去?”

&esp;&esp;“土地清丈……”江芸芸无奈说道,“大问题啊。”

&esp;&esp;三位阁老一听就跟着沉默了。

&esp;&esp;事情就是听听永远是会简单的,一旦上手问题就会麻烦不断,光是一个前期的土地清丈,能办成江其归这样的就屈指可数,等后期水渠建造,隔开大户,建立制度,桩桩件件,每一个都能磨死人。

&esp;&esp;“算了,不说你了。”谢迁叹气,“还是说回那个张伟吧,你就说他就是一个普通人,现在直接把人直接革职合不合理吧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没说话了。

&esp;&esp;“按照律法是合理的。”江芸芸回想着,“大明律中,对于渎职分为“轻重三等”——凡官不奉公法,擅离职守,轻则杖一百,徒三年;重则斩监候,以其犯罪情节论。”

&esp;&esp;“但是……”她话锋一转,叹气说道,“地方官有地方官的难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