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一首辅 第114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——还是不去挨骂了。

&esp;&esp;“我看看书,你们快改。”他掏出一本闲书,开始兴冲冲看着。

&esp;&esp;“你看的是什么?”江芸芸眼尖。

&esp;&esp;黎循传晃了晃书皮,得意说道:“就林思羲新开的那家书店,不是说专门出话本,还是市面上稍有的配有图案的话本,图案不是还是唐伯虎他们画的吗?现在出了一本样本,让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修改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怎么没给我看看!”江芸芸嫉妒说道。

&esp;&esp;“是伯虎画的那个冬日美人图吗?”祝枝山也来了兴趣。

&esp;&esp;“梦晋说画了狂僧醉酒图。”徐经也笑说着,“得了一两银子呢。”

&esp;&esp;黎循传笑得见眉不见眼:“我可是老顾客,你连买话本的门在哪里开都不知道,自然是我有你没有。”

&esp;&esp;江芸芸幽幽地看着他:“看来还是作业太少了啊。”

&esp;&esp;“我这是忙里偷闲,你得给我休息的时间!”黎循传义正言辞解释着。

&esp;&esp;另一侧的书房内,黎淳正坐在一侧喝药,一边喝一边抱怨‘药太苦了’、‘一点意思也没有’、‘自己身体很强壮’等等这类的话。

&esp;&esp;黎老夫人不为所动,盯着他把药喝完,这才递过去一颗蜜饯:“良药苦口,大夫叫你多动动,你明日也跟着楠枝去打拳吧。”

&esp;&esp;黎淳嫌弃,果断拒绝:“不要。”

&esp;&esp;黎老夫人看了他一眼,估计激道:“怎么,还觉得不好意思,两小孩见了你还不自在呢,让你去还是给你面子呢。”

&esp;&esp;黎淳冷哼一声:“我给他们请的人,哪来是我的面子。”

&esp;&esp;“某人现在走两步就累,亏得家中还有拳脚师傅呢,传出去要笑掉大牙了。”

&esp;&esp;黎淳脸色讪讪,最后又说道:“顶多明日饭后,去外面散散步。”

&esp;&esp;黎老夫人立马应下,忍笑说道:“行,我给你记住了,明日我和你一起。”

&esp;&esp;黎淳觉得自己是不是被骗了。

&esp;&esp;两人说话间,黎风敲门走了进来。

&esp;&esp;黎淳立马来了精神,也不说话,只是盯着他看。

&esp;&esp;黎风点头:“一张不落,都拿来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快拿来我看看。”黎淳把桌面上的书堆到一边去,“我倒要看看,他整日在得意什么。”

&esp;&esp;黎老夫人看着两个加起来一百二三十的人如此神神秘秘,气笑了:“怎么老想着欺负芸哥儿。”

&esp;&esp;“夫人是没看到她那个得意的劲。”黎淳解释着,“瞧着人牙痒痒的。”

&esp;&esp;黎风还特意把拿来的试卷分成两份,江芸芸独占了一份。

&esp;&esp;“这个字倒是练得不错。”

&esp;&esp;黎淳一眼就看到纸上誊抄的台阁体,方正等大。

&esp;&esp;他科考的字体临摹的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的书法,秀润华美,正雅圆融,在此之上,还融入了江芸芸自己的风格,笔画利落沉实,偏运笔间粗细自得,签丝搭桥间不似大气。

&esp;&esp;“现在看到这笔字的人如何能让联想起,当初他写个三字经还磕磕巴巴的样子。”黎风笑说着。

&esp;&esp;黎淳点头:“这笔字是下了苦功夫的。”

&esp;&esp;“端雅正宜,还真有点自乐先生的风骨。”黎老夫人满意说道。

&esp;&esp;黎淳已经拿起第一篇文仔细看着。

&esp;&esp;其实他对江芸芸的功课是很放心的,尤其是论语,这是他教的第一本书,江芸芸当时记得笔记都有大拇指厚,也是出题最多的一本书,他教得格外仔细,江芸芸也不负众望,学得非常认真。

&esp;&esp;那本笔记翻得边角都起毛了,不止那本,几乎所有笔记她都会时时温顾,在黎家学到天色黑沉那是常有的事情。

&esp;&esp;她读书认真,是真的非常认真。

&esp;&esp;许久之后,黎淳放下那张卷子,半晌没说话。

&esp;&esp;黎老夫人不解:“怎么,写得不好?”

&esp;&esp;黎淳回神,随后摇了摇头。

&esp;&esp;“那怎么是这副表情?”她不解问道。

&esp;&esp;黎淳冷不丁说道:“我本打算留他在我身边学到十七八岁的样子的,在放他出门游学,去北方游学,见识见识南北文化的差异。”

&esp;&esp;黎老夫人了然点头:“你教书也大都是这个规矩,在身边读个七八年,再出门游学,之后再参加乡试,乡试还要考策论,要的就是多看多想,关注时政大事,楠枝之前不是就在外面游学一年才回来。”

&esp;&esp;黎淳没说话,拿起第二篇仔细看着。

&esp;&esp;屋内格外安静,灯火通明,黎老夫人坐在一侧翻看棋谱,黎淳的影子被一侧的长颈烛台倒映着,斜斜拉长。

&esp;&esp;“按照他这么能闹腾的性子,我就是让他一口气考过院试,好像也不是问题。”许久之后,黎淳把江芸芸手中的所有试卷都看了一遍,笑说着。

&esp;&esp;黎老夫人吃惊:“那可是很辛苦的。”

&esp;&esp;县试是县令主持,一般在二月,府试在府州由知府举行,在每年四月,过了这两门,就有了童生的称号,也有了小小的身份。

&esp;&esp;下一场的院试是各省的提学官主持,提学官是朝廷派到两京及各省任职的督察学政的御史,任期三年,任期内要依次到他所管辖的各府和直隶州主持院试。

&esp;&esp;院试又分岁试和科试两种,其中通过岁试,童生就成了秀才,也被生员,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,其中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,要继续参加科试,若是科试也通过了,才能参加乡试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