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十点,国会山东翼三楼会议室,墙上的时钟刚走过一圈。窗帘半掀,光线落在桌面上,堆着厚厚一摞修正案和预算附录。
黛安和盛轩面对面坐着。
她手一摊:“盛议员,您家族信托申报里光是可流通资产就超过十亿美金。你太太手术是在梅奥诊所,孩子读的是西北区顶级的私立学校,每天接送是请的司机,你出行坐的是私人飞机”
她顿了下:“你根本不知道一个普通美国人每个月paycheck上扣掉医保后还剩多少。”
黛安没再说话,收起桌上的文件夹,把会议记录一页页塞进文件袋。
“除非你能带来新的筹码,”她站起身,“否则我们就到这里。”
会议室门轻轻合上。
几天后。
郊区的房子不大,木质外墙刷成灰白色,前院有一棵秋天才红的枫树。门是自己开的,没有保镖,也没有助理。黛安穿着一身灰色套头毛衣,头发还是她习惯的马尾,没有化妆,眼神依旧锐利。
王瑶递上带来的酒,说:“谢谢你愿意见我们。”
黛安接过瓶子,轻轻点头:“他是你丈夫?”
盛轩上前伸手:“盛轩,纽约第六选区。”
黛安和他握了握,没多说什么。进屋坐下后,她亲自去厨房倒了三杯茶回来,落座时王瑶已经开始用德语寒暄。
话题从天气转到孩子,再聊到学界最近的会议。盛轩一句听不懂,只能坐在沙发一侧,偶尔抿一口茶。茶没味道,杯子是瓷的,厚实但花纹普通。
王瑶看了盛轩一眼,用中文说:“你先带以恒回家,今晚我来搞定。”
盛轩愣了一下,眼角抽了一下没说话。黛安没听懂,但捕捉到眼神里的微妙变化,挑了一下眉。王瑶没解释,只是轻轻笑了一下。
盛轩抱着孩子出门,王瑶和黛安在客厅落了单。
晚上她们喝了一些酒,话题绕开政治,开始聊瑞士。黛安说还记得日内瓦湖边那家小书店,王瑶笑说老板已经换了。
后来,黛安提起那一年在苏黎世讲座的事,说:“你总坐在靠门的位子,记笔记从不间断,问题问得很精准。”她顿了一下,“我那时候以为你很冷。”
王瑶轻轻晃着杯子里的酒:“不是冷,是不知道怎么回应。”
那堂法学课上,她第一次见到黛安,一位来自美国的宪法学者。她的授课节奏清晰,逻辑严密,举例总带着某种锐利的目光。王瑶在讨论中发言冷静,但从不刻意表现,那种内敛里带着锋芒的特质引起了黛安的注意。
课后她邀请王瑶参加读书会,一起讨论人权法、判例演变、美国宪政的裂缝,也谈各自对“国家”与“制度”的观察。有一晚,她在楼下酒吧对王瑶说了自己的事——同性恋身份、曾经的亲密关系,以及那种在保守圈子中隐隐的不安。
她问王瑶有没有类似的感受。
王瑶没有回避,只是低声说:“我可能还没走到你那么清晰的地方。”
她没有接受那份好感,也没有推开,只在那个临近学期结束的午后,坐在图书馆台阶上对黛安说:“我愿意做你的学生和朋友,但不想用我的迷茫,干扰你的清晰。”
那天风有点大,两人说完什么都没再说。后来黛安回了国,王瑶留在瑞士,生活各自分开,却都没忘记。